殡葬资讯
殡葬相关政策、法规、资讯、新闻信息
《宁波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2023-08-29

一、《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答:为科学编制“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需要对民政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做梳理总结。“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波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砥砺奋进、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民政工作获得新发展,民政事业取得新成就。一是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健全。基本形成“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大救助体系,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低保救助标准、补差力度和城乡统筹水平均位于全国全省前列。专项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孤残、困境、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落实儿童抚育、康复、教育等各类保障措施。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服务体系,精准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二是养老服务量质齐升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颁布实施全省首个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推进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广泛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三是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彰显。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村民说事”、“小微权力36条”、“开放空间”、“365社区治理工作规程”等创新性做法持续涌现。城乡社区治理全面加强,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全面实行专职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全能社工”和“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制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四是社会组织协同作用显著。出台全国首个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文件,形成以“一园一街一院”和“以社育社”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社会组织党建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出台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三级标准化建设规范,形成“党员公益日”等一批党建特色品牌。五是社会事务管理务实高效。全市所有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全部达国家3A级以上标准。创新推出离婚登记干预、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惠民殡葬政策“提标扩面”,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城乡全覆盖。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实施县级和乡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出台全省首部地名条例《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加快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水库移民安居乐业。六是民政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创新开展“5432”攻坚行动,完成一批重点任务,破解一批重大难题,形成一批新制度和机制。全市民政事业费总投入累计超过129亿元。出台2部地方性条例、30件规范性文件、修订1部政府规章。制定或牵头制定各类国际标准1个、地方标准5个。开发完成智慧民政平台,深入推进民政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最多跑一次”改革。

尽管“十三五”时期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未来的发展形势相比,我市民政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和城乡发展尚不平衡,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领域服务供给存在短板,基层民政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民政领域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民政人才队伍需进一步加强。

二、进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面临怎样的发展背景?

答: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人口老龄化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对民政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民政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浙江省“十四五”时期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宁波市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将更加担当作为,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发展进入新阶段带来新要求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基本民生、社会治理、养老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民政事业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社会加速转型带来新挑战。“十四五”时期,社会格局将会加速变迁,社会诉求更加多样,社会矛盾风险易发,尤其是可能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风险。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持续推进,人口加速流动,户籍界限进一步打破;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些都对民政工作如何做好基本民生保障、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带来了新挑战。三是人口高龄化带来新需求。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总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征。截至2020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60.88万,占户籍总人口26.21%,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2.25万,占老人总数3.6%。“十四五”我市人口结构将持续老化,人口高龄化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进程,传统家庭的风险保障能力和照护服务能力均在不断下降,亟需完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予以应对。四是市域治理现代化带来新机遇。我市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战略部署,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畅通规范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带来新机遇。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也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

三、《规划》编制历经怎样的过程?

答:编制和实施好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是谋划我市未来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宁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历经3个阶段:一是前期研究阶段(2019年7月—2020年6月)。市民政局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正式启动编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同步启动规划编制前期研究。2020年6月4日,专题向分管市领导汇报我市民政“十四五”规划起草工作。根据分管市领导指示精神,进一步研究我市“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思路和重点内容。二是规划编制阶段(2020年7月—2020年12月)。积极与民政部、省民政厅对接,反复会商业务处室、区县(市)民政局,多次开展规划座谈交流,通过媒体公开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形成规划初稿。12月31日,召开全市民政系统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三是审议发布阶段(2021年1月—5月)。征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民政局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政、发改、社科院等部门相关职能负责人及部分基层代表,集中对《规划(草案)》开展论证。3月22日,再次专题向分管市领导汇报“十四五”规划。5月,《规划》报市发展和改革委审查。根据市发展和改革委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民政局于6月25日联合印发。

四、“十四五”时期,宁波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宁波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为总目标,以深化“5432”攻坚行动为驱动力,加快发展四大体系,着力推进十大领先工程,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民政力量。

基本原则是:坚持需求牵引、为民属性,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数字驱动、整体智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增效。

五、“十四五”时期宁波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精准保障先行市、和谐自治先行市、幸福颐养先行市和品质服务先行市,实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民政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六、《规划》主要任务板块如何考虑及布局?

答:谋划好“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主要任务,是规划的主体核心内容。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对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民政部、省民政厅关于“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工作要求,结合宁波实际,在与“省民政30条”“市民政32条”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在主要任务板块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四大体系”,在“四大体系”中总结提炼出“十大领先工程”,形成“2422”的分布格局。一是筑牢系统衔接、规范精准、具有韧性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在这部分,提出实施“精准救助”和“阳光关爱”2个领先工程。二是完善党建引领、和谐有序、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这部分,提出实施“四治融合”“红标引航”“专业社工”“尚德慈善”4个领先工程。三是健全优质均衡、供给丰富、方便可及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在这部分,提出实施“幸福颐养”和“智慧康养”2个领先工程。四是创新文明规范、暖心惠民、融合发展的社会事务服务体系。在这部分,提出实施“暖心惠民”和“利民便民”2个领先工程。

七、“十四五”时期,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有哪些目标和措施?

答: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实施“精准救助”、“阳光关爱”两个领先工程。

“精准救助”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大救助信息平台技术支撑,建立精准识贫机制和主动发现机制,健全五级社会救助网络,突出社会救助的系统性、精准性、时效性。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加大统筹力度,完善“1+8+X”大救助机制,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和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适当提高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水平。推进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实现低保标准全市统一。二是形成分层梯度的社会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绝对贫困、收入型贫困向相对贫困、支出型贫困转变。制定分类分档的临时救助标准,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扩展救助制度的覆盖人群,加大常住人口社会救助力度,拓展省内异地救助。建立临时救助快速响应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三是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提升智慧救助水平,实现救助服务“码上办”。提高惠民联办便捷性,实现救助“一件事”14个线上联办事项落地率100%。建立健全精准识贫机制和主动发现机制。健全五级联动网络,落实省内异地申请,实现全域通办。推进社会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引导公益慈善力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救助。

“阳光关爱”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切实拓展儿童福利保障,让孤残和困境儿童也拥有阳光灿烂的童年。健全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发展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完善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预防预警“五位一体”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配好配强儿童福利实体机构工作人员,每个区县(市)建有至少1个具备集中托养功能的儿童福利实体机构并实现实体化运行。推进镇乡(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村(社区)“儿童之家”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全市人口相对聚集的1万人以上的镇乡(街道)建有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八、“十四五”时期,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任务措施?

答: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实施“四治融合”、“红标引航”、“专业社工”、“尚德慈善”四个领先工程。

“四治融合”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加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乡社区治理共同体。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出台市级层面的社区治理规范,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二是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积极打造开放式的“居民会客厅”,制定居民会客厅建设指导标准。探索建立分级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孵化机制,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积极参与未来社区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到2025年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覆盖每个区县(市)。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专职社区工作者选聘招录、服务规范、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薪酬待遇、激励保障、提升解退等政策制度,努力打造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力争全市专职社区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

“红标引航”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依法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自治先行市中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措施:一是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坚持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全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落实社会组织党建与登记、年检、评估“三同步”机制。组织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标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80%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强化“一园一街一院”为代表的框架体系和“以社育社”模式的宁波社会组织工作特色品牌,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力度,持续实施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化运作,推动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推进各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扩面赋能,增强各级服务平台的支持性作用。三是规范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扎实开展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完善涉企合理收费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社会组织年抽查率不低于登记数的5%。加强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应用机制。依法依规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非法社会组织常态化整治。四是推动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市域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到2025年,全市形成品牌社会组织50个和品牌社会组织领军人物100名。激发社会组织正能量,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让党放心、受人民欢迎、在行业领域和公益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力量。

“专业社工”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统筹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管理、配置框架,加快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发挥社会工作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聘用(任),推动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衔接。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由民政领域拓展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由特殊困难人群延伸到有需要的人群。协同修订《宁波市志愿服务条例》。二是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平台加快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到2025年镇乡(街道)社会工作站覆盖率100%,并实现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大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2025年总数超过200家。每个区县(市)培育不少于5家具有省级影响力的社工机构。推进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三是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加大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力度,开展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到2025年,全市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人才达1.8万人,力争年均新增不少于1500人。完善“社工+志愿”联动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尚德慈善”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专业运作的原则,鼓励支持与强化监管并重。到2025年,基本形成组织化、多元化、专业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宁波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具体措施:一是促进治善体系完善。深入贯彻《慈善法》《浙江省实施〈慈善法〉办法》,修订《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落实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慈善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健全慈善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借助“互联网+”提升慈善服务。二是加强行善载体建设。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信托,推动慈善多元发展。推进慈善行业组织建设,推进“慈善基地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慈善总会系统建设以村(社区)慈善工作站为核心的基层四大工程建设,到2025年实现村(社区)慈善工作站覆盖率100%。三是优化现代慈善生态。推进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快慈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推进“慈善+社工+志愿”融合。加强慈善行业研究,探索发布全市慈善行业发展报告。开展“宁波慈善奖”评选,深化“中华慈善日”宣传、“慈善一日捐”活动,培育全民慈善理念,促进慈善文化建设。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行动中来,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九、“十四五”时期,在新型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目标和任务措施?

答:在新型养老服务方面实施“幸福颐养”、“智慧康养”两个领先工程。

“幸福颐养”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事业产业协同、线上线下融合、人才科技相辅的“三纵四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居家养老更舒适、社区养老更完善、机构养老更专业,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具体措施:一是开展居家养老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建立健全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建成200个以上标准化老年食堂。加快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加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全面实施“线上监测+线下探访”相结合的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巡访制度。创建认知症友好社区和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二是开展机构养老提升行动。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专项整治提升,市县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均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全市80%养老机构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完成县乡两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拓展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功能,发展互助式养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总数60%,推进养老机构失能失智照护专区、护理专区建设,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20张。三是开展养老事业产业协同行动。加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逐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向常住人口开放。加大对国有、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养老消费领域。联合开展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欺诈销售和服务消费侵权行为执法行动。四是开展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加大对各类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技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28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养老护理员和家庭照护者30000人次以上。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试点,推动建立能力等级相符、晋升通道顺畅的养老护理员职业体系。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落实养老服务人才积分落户、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奖补等激励政策。完善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表彰工作。五是开展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养老机构党建引领,基本建成养老机构“党建+N”服务矩阵。加大财政资金保障,推动财政资金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福彩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的比例超60%。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用地,推进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和国企等国有闲置房产低偿或无偿作为养老用房。落实养老机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用电、用水、用气优惠政策。

“智慧康养”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赋能医养康养联合体建设,建设医康护养为一体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具体措施:一是实施线上线下融合行动。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智慧产品设备在养老领域应用,打造5G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进养老机构开业“一件事”联办。二是实施医养康养结合行动。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推动老年病专科医院建设,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标准统一、公开公平的失能照护评估机制。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康养联合体建设,推进医联体和康养联合体有机结合,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康养服务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一体化服务。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2000张以上。

十、“十四五”时期,在社会事务服务方面有哪些目标和任务措施?

答:在社会事务服务方面实施“暖心惠民”、“利民便民”两个领先工程。

“暖心惠民”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美满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殡葬节地生态,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具体措施:一是大力优化婚姻登记服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展婚前辅导,建立线上线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长效机制。宣传倡导文明简约的婚礼仪式。积极推动结婚颁证服务创新,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常态化。推进婚姻登记智慧化服务集成,完善婚姻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继续推行“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全市50%以上婚姻登记场地达到国家4A级建设标准。深化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措施。二是持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做好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态殡葬,加快推进骨灰存放、海葬、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地生态安葬点覆盖每个镇乡(街道),全市生态安葬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全市节地生态入葬率达到70%以上,公墓平均绿化覆盖率85%以上。积极推进镇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完善“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共同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制定丧葬礼仪规范指引,引导文明治丧。大力推广象山县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利民便民”领先工程主要目标是:提升区划地名服务品质,在助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方面做出新贡献。提升水库移民安置融入服务水平,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具体措施:一是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水平稳妥审慎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行政区划结构体系。全面深化巩固平安边界建设,完成第四轮并启动实施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健全地名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完善“1+X”地名法规配套政策。加强地名规范化工作,出台《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宁波市地名志丛书》出版。推动地名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革,落实宁波市标准地名地址“一址通”项目,建成全市标准地名地址共享服务平台。二是加快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健全移民安置法规政策,加强移民安置各节点的监管,有效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完成奉化葛岙水库下闸蓄水前期、宁海抽蓄能电站蓄水验收和宁海清溪水库导截流阶段移民安置工作。打造示范性的移民扶持项目,健全移民精准扶持机制,全面提升项目绩效。巩固经济薄弱移民村消薄成果,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水库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达到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打造“美丽、生态、宜居、富裕”的高质量水库移民村。

十一、规划保障举措有哪些?

答:规划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和专项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将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强化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紧紧围绕民生需求变化,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统筹资金使用管理,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和人才建设。聚焦“促改革、惠民生、夯基础”,以党建工作为牵引、改革创新为动力、锤炼干部为重点,持续推进清廉民政建设,不断优化政风行风,毫不动摇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民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配足配强民政工作人员,镇乡(街道)一般配备3名左右的民政经办服务人员。强化基层工作保障,推广基层先进典型。三是加强攻坚克难和数字化改革。持续开展“5432”攻坚行动,破除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争取探索“宁波样板”。大力倡导服务争优,瞄准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安排,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精准有效水平。积极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强民政标准宣贯力度,鼓励引导民政地方标准创制。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业务数据系统融合、特色功能综合集成,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应用,创新民政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形成整体智治体系,提升民政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四是加强法治建设和文化培育。加快民政领域法治建设,建立完善涉及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动态维护机制。严格落实“八五”普法责任,切实增强民政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整合全市执法资源,深化民政领域“互联网+监管”水平,探索构建数字执法体系。培育慈善文化、慈孝文化,培育全体民政人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打造一批具有民政特色的文化精品项目,发挥民政文化在引领社会风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五是加强监督评估和政策研究。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健全规划的监督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2023年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期满进行末期评估。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重视理论政策研究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从理论层面破解实践难题。

自宁波市民政局其用途仅限内部交流;感

上一篇: 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川公网安备51011202000231号